12.19.2007

孩子們,別氣餒 I[英文何以為世上超難學之語言--文法篇]

大家好,我是潛水貓。
最近在教一個國中妹妹英文,於是想起了被英文荼毒的那段過往。潛水貓認為英文無疑是世界上數一數二難學的第二外語,至今仍深信不疑!

今天我就在要這解釋英文何以為世上超難學的語言。

學一個語言的兩大重點就是:一、理解文法;二、把字彙背起來。而英文在文法及字彙方面都藏著無數陷阱。

首先,英文的文法沒有明確系統。基本上英文的文法可以說是雜亂無章,而且作用不明。我們就名詞、動詞、助動詞這三個詞性來探討。

<名詞>名詞中有性、數、格的分類:

「性」就是可以將名詞歸納成兩個種類(陰性、陽性)或三個種類(陰性、陽性、中性),這些分類會影響到鄰近的動詞、形容詞的變化。這種文法上在英文中以不存在,但仍存在於其他歐洲語言中。

「數」通常是區別此名詞的數量為一個或一個以上時所做的變化。名詞做了數的變化之後會影響鄰近之動詞和形容詞的變化。這個部份,在英文中還存在著,但是形容詞則不需變化。

「格」是為了區別一個名詞在一個句子中扮演的是什麼角色而做的變化。在英文中有「主格」、「受格」及「所有格」。主格就像是一個句子中的主人,是句中主要動詞的發動者;受詞就像是客人,是主要動詞的接受者;所有格可能類似於身上的配件,可以構成其他名詞的修飾。然而,除了所有格之外,另外兩個格的形式只殘存在代名詞上,一般的名詞在英文中並沒有主格和受格之分。說穿了代名詞的主受格之分已經沒有實質意義,當初學者在學習時只會造成認知上的混亂而已。(註:一個名詞在語詞形態上有了主受格之分,則可以讓此名詞在一個句子中不需要被固定某個特定的語順上。)

<動詞>光就簡單式來看,英文動詞需要跟著主詞的人稱及單複數變化,作用應該是在於即使主詞和動詞之間插入了修飾語,也不易被混淆。譬如說,西班牙文的動詞簡單式就有六種不同變化,分別是對應到第一人稱單數、第二人稱單數、第三人稱單數、第一人稱複數、第二人稱複數、第三人稱複數,每一種變化都不一樣,動詞是第幾人稱單複數,光看動詞就一目了然。然而英文中的動詞變化已經被極度簡化,拿現今保留變化最多的be動詞來說,就可窺知英文動詞簡化程度:

我們可以看到一般動詞甚至連原形和變化形都不分了,有不同變化的也只有第三人稱單數而已,動詞變化可以達到的作用也越加薄弱。

<助動詞>英文中的助動詞有be, do, have, will, can, may, shall, must...等等。但這之中,只有be/do/have需要跟著主詞人稱及單複數變化,其他的助動詞都沒有變化;沒有變化也就罷了,但是像will/can/may/shall又有過去變化;有過去變化也好,可是他們的用法又不真的是拿來當過去式用,簡直是毫無規則可言。

其實,這些是有原因的。英文是一個變動中的語言,他正在從一種語言模式變化成另一種語言模式(曲折語 → 孤立語),也正是從歐洲的語言模式逐漸趨近中文的語言模式。所以英文像是陸行鯨逐漸演變成鯨魚,原本在陸地上行走的強壯後肢,久而久之就退化成短小無用的後肢,雖然沒有作用,但牠仍保留著牠曾是陸地上哺乳動物的證據。

所以,沒有接觸過其他外語,一開始就學習英文的話,很容易讓學習者在文法上感到錯亂。

<待續>

12.18.2007

搖滾你的舌尖 [如何修行舌尖顫音]

大家好,我是潛水貓。
今天要來跟大家討論的是日、西、俄文中的「舌尖顫音」,此音又名「彈舌音」。

一般人可能認為舌頭要靈活才能學會彈舌音,或者會彈舌音就表示舌頭很靈活,我想這是對舌尖顫音的一種誤解。「舌尖顫音」顧名思義就是舌尖快速顫動所發出來的音。如果這種快速顫動是靠不斷運動舌尖肌肉而練出來的話,那應該會像中東肚皮舞,或者拉丁電臀一樣,不論走到哪裡都能跳;但是會舌尖顫音的舌頭,別說是從中東走到台灣了,光叫它走出那張嘴,它就絕對沒輒了。

舌尖顫音的發聲原理類似樂器中的簧片,簧片本身沒有被瑞奇馬汀附身,不會跳舞,它是靠氣流通過產生的震動而發聲的。因此,除了知道舌尖顫音的舌位是將舌頭捲起,輕輕碰觸到上顎以外,它還有三個發音重點:一、舌尖要像簧片一般完全放鬆不施力,二、縮小氣流的出口,但不能完全堵塞,三、加強氣流的強度。抓住要點之後,其實要發出舌尖顫音是很簡單的。

學過正統日文的人可能會懷疑「日文中有彈舌音嗎?」沒錯,在標準日語中是沒有的,但日本的「江戸っ子(江戶人)」會將ラ行音發成彈舌音。你若看過日本的黑道電影,就會聽到槍林彈雨般的彈舌音。有人可能會懷疑,「為什麼連日本這種連中文卷舌都不會硬舌頭民族竟然能發出夢幻的彈舌音?」原因可以跟發音三重點相對應。首先日文的發音嘴巴的開合度小,符合第二項縮小氣流出口原則;彈舌音通常都處現在互罵叫囂的時候,因為加重發音的緣故,符合第三項加強氣流強度的原則;最後舌尖放鬆不施力這點,只要不刻意發音就可以做得到。這就是為什麼連日本人也可以發彈舌音的緣故。

俄文和西班牙文中舌尖顫音的基本發音方式都一樣,但有些微不同。俄文的舌尖顫音是"Р",它比較短,通常只會來回震動3次左右,而且單發"Р"一個音時,前面需要一個輕輕的/e/音輔佐;西班牙文的舌尖顫音為"R"或"RR",聽過西班牙語系的人發這個音時,就會發現他們好像每個人一彈就可以彈5分鐘以上,發這個"R"音時他們也不需要其他的音輔佐。為什麼會如此呢?這就牽涉到之前提過的每種語言的發音重心不同的差異了。西文的發音重心很深距喉嚨較近,吹出來的氣流最強,所以很容易發出舌尖顫音(日文也是如此);俄文的發因重心在舌中,氣流較沒有那麼強,所以發出來的舌尖顫音較短,也需要輔音;至於台灣人所說的中文發音重心完全來到接近嘴唇的部位(所以有人說台灣人是用嘴皮子在講話),發出來的氣流相對最弱,這也是為什麼對我們來說要修行出夢幻的西班牙式舌尖顫音是這麼困難的事了。

知道了發音的原理之後,希望大家都能早日修行出夢幻的舌尖顫音喔!

舌頭的極限運動 [俄語發音講座]

大家好,我是潛水貓。
今天要來跟大家討論的是關於俄語的發音。

如果要形容的話,俄語的發音就像是將一條熱帶魚放入一個跟牠身體幾乎相同大小的魚缸中,讓牠在裡做出各種高低難度的瑜珈動作,而且你的俄文老師會要求你用100公尺的秒速快速變換動作!如何?俄文的發音夠酷了吧!現在大家應該更想學俄文了吧。

一個音的發音方式可以從嘴形和舌頭位置來看,而一個語言也可以從這兩個部份再加上發音施力點來看。且讓我以這三點來一一介紹美麗的俄文。

如果說日文重在咧嘴,那麼俄文就是重在噘嘴。兩個動作使用的是同一塊臉部肌肉,但是朝反方向拉扯或收縮。雖然說日文十多年的功力讓我在兩頰上練出了兩塊強有力的三角肌,但是遇到俄文時,那兩塊三角肌不但幫不上忙,還有"定ㄉㄟˇ"的感覺。原因就是在於即使肌肉的伸展練得很好,對收縮這方面還是照樣不擅長。人生不是只要會咧嘴笑就好,有時候也是要噘一噘嘴的表示生氣的。
俄文大部份的嘴形都不會張得很開,我想原因是不要讓冷空氣跑進嘴巴裡。而將開合度降至最小的嘴形就是──將嘴噘成小小的圓形的[u]、以及向左右拉開一條小小的縫的[i]。因為配合了氣候的嘴形限制,使得他們必須在舌頭位置上做更多元的變化來彌補,所以他們在有限的空間中做了最有效的利用──他們的舌位可以朝四面八方發展。俄文母音大量的使用了最高舌位的[i]音,也就是將舌頭貼於上顎發出[i]的音。其餘沒有與[i]音結合的母音都要將舌頭向後縮來發音。這種舌頭後縮的發音,老實說我還是頭一遭碰到,它非常耗費舌力。等我窮究了俄文的發音之後,我想我的舌頭都可以彈出去打人了。此外,舌位上的另一個重點發音就是捲舌音。捲舌音只出現於上下空間較大的[u]嘴形子音,相較於此,[i]母音就比較沒有和子音搭配上的限制。
至於俄文的發音施力點與英文較為相近,約莫在舌頭中間凹陷處。我想這是為了方便於控制舌位變化的緣故。

雖然俄文的發音對於台灣的學習者絕對是困難到一個不行的地步,但潛水貓真心覺得俄文是一個聽起來非常美麗動聽的語言。雖然貓咪的私心偏袒日文和西班牙文,但是還是不得不承認俄文發音的優美程度僅次於中文而已。